基础教育要实现“两全”,即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最紧迫的任务是要转向素质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绝大多数同志是赞成的。素质教育的提法是否科学,或者如何给它的内涵作一个科学的界不定期,可以而且需要进行研究。但是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思路必须首先确定下来。解决"两全"是许多教育工作者作了多年艰苦、细致而深入探索的课题。
以前着重批过片面追求升学率,"文革"前就开始批,并指出了"片追"的几大罪状。"文革"当中没有"片追"问题,因为高校不招生,升学率没有了。"文革"后恢复高考,结束了"读书无用论",但又开始了新的一轮片面追求升学率。到1985年国家教委成立时,又提出批"片追",而且组织一个国家级的研究解决"片追"的对策小组,通过几个月的调查研究,写出一个报告,登在各大报刊上,各个省都展开了讨论,有一些效果,但不很大。因为校长、教师不太能够接受,"片追"是一个社会问题,板子不能都打在校长和教师身上。到近几年尤其是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基础教育的任务是"提高民族的素质",然后是《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的决议》、《义务教育法》及其实施细则;1988年前后《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90年代《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纲要的"实施意见",这些文件中都提出基础教育的任务是提高国民素质,提高民族素质。从此,广大教育工作者开始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来确定自己的任务,在这种情况下,"素质教育"的概念就逐步形成了。
实施"素质教育"效果要比批判"片追"好得多。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大多数校长、教师能够接受,而且通过各种办法进行探索、试验。这就给我们一个启发:要有破有立,没有新的东西建立起来,只是破,只是批,解决不了问题。最近几年"素质教育"的概念已被多数教育工作者接受。我认为就不要再争论要不要搞素质教育了,素质教育既然能解决目前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那我们就应坚定不移地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内涵、任务、目标、运行机制是什么?请大家集思广益来探索,来补充,来完善,使它的内涵更中完整,更中合理,更加科学。我们要找到一个能够代替“应试教育”的素质教育模式,来推动基础教育走向21世纪。素质教育的定义是什么?有什么体系?怎么来实施?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摆脱应试体制影响,使青少年全面发展的一个改革方向,概念定义怎么下?内涵怎么界定?运行机制怎么建立?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改革的实践当中去解决。
不是把几个人关房子里设计好一套素质教育模式,然后叫大家贯彻执行,而是要在教育实践当中去总结,由实践的经验上升为理论,而且经过再实践,使得这个理论不断地丰富、不断地完备,然后反过来指导实践。素质教育需要全体教育工作者几年、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努力才能够形成一种完备的体系。但不是说我们要等几十年之后,才去实施素质教育,而是从现在起就要为之奋斗。素质教育的第一要义是面向全体学生。因为义务教育是以法律为手段来强制实施的,要让每一个适龄儿童上学,接受九年义务教育。这里,首先是要解决一个教育的普及性的问题。搞素质教育首先要有一个普及意识。我们现在很多同志没有这个普及的意识。
一些地方党政领导在座谈会上发言,还是把他们地方考上多少大中专学生作为最大的政绩,没有考虑留在本地区从事本地区建设的那一部分人的素质怎么样,没有普及意识。在义务教育阶段要淡化选拔意识。"应试教育"恰恰就是强化选拔意识,淡化普及意识,素质教育则相反。陶西平同志说过这么一句话,在基础教育阶段不要要求教师去做伯乐,教师应该是园丁。伯乐是专门挑选千里马的,伯乐并不是不要,但在义务教育阶段,你对每个学生都要尽心尽职地去职地去培养,经过尽职尽心的培养,这些学生里面将来也可能会出"千里马",那你实际上就也起到了伯乐的作用。
但是你就没有起到一少数人从多数人当中选拔出来,那么你就没有起到一个园丁的作用,园丁是用万紫千红来打扮世界的。陶西平同志这个提法是有道理的。现在我们是要创造一种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儿童。前一种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后一种是"应试教育"的要求,在义务教育阶段,我们就是要强化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第二要义,就是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义务教育阶段,美育也是很重要的,谈家桢同志最近给总书记写信说,既然教育方针定为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德、智、体"里面应该包含下面两层意思:一层是美、一层是群。这是有道理的。现在大家比较重视智,智育被强化了,德育、体育、美育,包括劳动教育处于相对薄弱的地位。如果能认为是实施了完整的素质教育。现在社会上反映最强烈的还是在德、体、美、劳这些方面,不能令人满意,对智育方面批评的也有,但不太多。年轻一代,知识面比中老年要宽,智力开发更好,尤其在外语、计算机、信息科学等方面有优势。加强德育要有针对性。现在社会上很忧虑、很不满的一些问题,恰恰是我们需要加强和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譬如文明礼貌,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是礼仪之邦,但是现在很多人不讲文明礼貌了。礼仪是调节人们行为的一种规范,调节人际关系的一种规范,有很多问题是可以通过"礼"来解决的,有了"礼",才能使社会生活井然有序。我去年到日本,发现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传统在日本还有所保留.使馆的同志告诉我,在日本如果一个人踩了别人的一脚,就会赶忙说"对不起",被踩的人也往往会说"对不起"。这是一种礼貌,这种礼貌就调整了人与人的关系.这使我想到我们的大学里发生的一件事,有一个大学生到学校理发室去理发,因为先后次序与另一同学生争吵,这个大学生就蓄意报复,借机把和他争吵的同学桶了一刀,被判了徒刑。如果这两个大学生有礼貌,有谦让精神,当时能够互相说一句"对不起",就不会产生上述那种严重的后果。中国的"礼"要一分为二地看,鲁迅先生曾对封建礼教进行过非常尖锐的批判。但作为一种文化传统,它的好的方面还是要继承的,如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团结同学、关心和帮助弱者等。礼制文化能够确定个人对家庭、社会的责任与义务,较好地维系家庭、社会的良好秩序,一个社会如果失去了"礼"的规范,就会道德论丧,世风日下。文明礼貌要从小学阶段抓起。中学阶段德育要培养三个意识,一个公民意识,一个爱国意识,还有一个民主与法制意识。公民意识首先是遵纪守法,然后是责任感。现在用人单位反映毕业生的责任感不强,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能够严格履行岗位职责。此外,公民意识还要求忠于职过和履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爱国主义意识这几年我们讲得比较多。民主意识要进一步强调,我们的社会要成为一个多。
民主意识要进一步强调,我们的社会要成为一个法制的社会,法制和民主是相辅相成的。没有高度的民主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法制,一些地方的干部独断专行,一言堂,不允许有不同意见,老百姓意见很大。民主意识的问题,要作为一个重要问题提上义事日程。从中小学阶段培养一种民主的意识和民主的作风,会给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打下一个好基础。最近,养育方面出现一些好的现象,原来那种狂热的、浮躁的气氛开始下降,人们的情绪比较安定。观众由原业欣赏武打、摇滚等一些狂热性的东西开始转年来,去年是演出场次最多的一年。美育对人的修养起陶冶情操的重要作用。只强调以理服人是不够的,还是要以情动人。没有美育,就少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就少了感情的力量。有了美育,有了感情的力量就比较容易化解矛盾,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的关系。
再一个是心理素质,承受挫折的能力。带着什么样的心态来看社会的问题非常重要。如前几年有一个学习比较好的女高中生在参加高考时正好生病,总觉得自己没有考好,越想负担越重,等高考的通知书即将下发的时候已承受不了,结果自杀死了,自杀以后,高考录取通知书下来了,考上了。所以,要从小培养学生能够承受挫折的心理品质。我们提的一些要求总是缺乏可操作性。前不久我和少年报的一位副总编卢勤交谈,很受启发。她说,提倡搞素质教育,在小学生中怎么操作,我想要求在小学生中提倡三句话:一句话是"太好啦"。培养教育孩子碰到挫折时有一种良好的心态,遇到问题,要从好的角度去想一想。她觉得社会上很多人有一种不良的心态、烦躁的心态,什么事情都不满意,北京街头曾有一种文化背心,写着"烦死了,别理我"。什么都烦,对小孩的个性发展是极其有害的。
第二句话是"我能行"。现在小孩子什么事都说"我不行"。让我穿衣服、系鞋带都说"我不行",都要父母去包办。要培养孩子对自己有信心的心理。现在一脱口就说"我不行",将来遇到大事也会老是"我不行"。第三句话是"你有困难吗?让我来帮助你吧"。现在的孩子常“以我为中心”,不关心人,不考虑人家。这怎么行?要知道,关心他人是为人民服务的起点啊!所以,我认为这三句话非常好。素质教育的第三要义是让学生主动发展。只有让学生主动发展。人才规格才会有多样性。如果都是机械被动地发展,那将来都是一个模子。龚自珍说要"不拘一格降人才",没有主动发展,就不可能"不拘一格降人才"。高分低能型就是"应试教育"的模子铸就的。只有主动发展,才能培养孩子的创造性。只有孩子有创造性,培养的人才多样化,将来的人才结构才能够形成一个生动活泼的局面。素质教育主要应在这三个方面狠下功夫。这三个方面是一个很宽的领域,大有文章可做,教育工作者可在这向个方面竭尽他的毕生精力,做出很多的成就来。如何形成素质教育机制?形成素质教育的机制涉及很多方面,有教育思想的问题,有学校领导班子建设的问题,还有教师队伍建设、教材建设等方面的问题,但是最重要的是要建立素质教育的评价制度。
当然我们希望高考改革能够有所突破。但现在加过头来想,高考无论怎么改,也不能从根本上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高考的目的就是要把少数人从多数人中选拔出来,怎么能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呢?我们必须从现在起建立素质教育自身的评价制度。如果"九五"期间在评价制度方面不能有一个突破的话,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就很难建立起来。可喜的是,现在一些地方开始重视在基础教育阶段按素质教育的要求建立新的评价制度。这里介绍两个比较好的经验。一个是上海的南市区(1996年2月26日《解放日报》报道过)。南市区全面衡量办学水平,用素质教育取代"应试教育",学生负担减轻,全面发展。南市区的经验是建立办学水平评估的体系,把办学水平评价指标分为三个板块:第一个板块是教育教学的常规管理;第二个板块是重点工作的完成率;第三个板块是办学特色。评估指标体系总值是100分。教育教学常规占63分,这里面包括教育方针、教育法规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在这63分里面,智育只占10分。德育、体育、劳动教育、美育分别占8分,共32分,其他21分。重点工作的完成情况占30分。办学特色占7分。办学指标体系的权重旨在改变德、体、美、劳的薄弱地位,引导学校的工作向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实行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他们还有一整套做法:自评与考评相结合,以自评为主;审定与认定相结合,以审定为主;考评与指导相结合,以指导为主;督导室与有关和室相结合,以督导为主;办学水平评估与常政负责人实绩考核相结合,以办学水平评估为主。
我不是要求大家套用他们的具体做法,而是认为他们在评价制度上的改革是很有意义的,改革方向是正确的。还有一个典型是湖南汨罗市,《人民教育》1996年第2期全面介绍了汨罗的经验。汨罗的评价制度也是有突破的。它不仅仅用素质教育标准评价学校教育工作,也用素质教育标准来评价党政干部抓教育的政绩。汨罗市委组织部、汨罗市教育局和汨罗市人民政府督导室三家联合发文,文件分这么几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教育地位;第二部是教育投放;第三部分是办学条件;第四部分是巩固"普九";第五部分是农、科、教结合。教育地位18分。其中要求每委度要讨论一次教育问题,每次讨论解决了实际问题记4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记3分,乡镇将教育工作纳入了干部岗位责任制的目标管理记2分,健全了党政干部联系学校的制度记1分,对有突出贡献的教职工予以表彰奖励记2分,开展尊师重教活动记2分,有《教育法》的实施细则,广大干部群众维护了教师的合法权益和正常的教育秩序记3分,建立了教育专项文书档案记1分。他们把教育的地位分成多个子项,并规定了每个子项的分值,这样就使教育的地位落到了实处。然后是教育投入占32分。
办学条件是20分,巩固"普九"是20分,农、科、教结合是10分。上海南市区和湖南汨罗市的改革实验,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要使之逐步完善起来,形成科学、完整、系统的素质教育评价制度。这个评价制度建立起来了,那就会成为一根可以代替高考的指挥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