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日前召开的云南省民办教育发展大会上了解到,过去五年,云南民办教育系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面对民办教育政策重大调整,主动求变、积极应变,实现了规模合理增长,条件持续改善,质量稳步提高,特色逐步凸显,平稳有序进入了分类登记管理新阶段,已成为云南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质量稳步提高
产教融合如何“融”?产教融合的关键在于双向赋能,产业赋能教育,教育赋能产业。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持续加大经费投入,规范教学管理,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积极探索职普融通、科教融汇的教育教学改革,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
“为更好地产教融合,学校与北京华晟经世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校企合作组建ICT产业学院,学院下设物联网工程(本科四年)、通信工程(本科四年)、通信技术(专科三年)3个专业。”学院院长李红育说,学院人才联合培养本科采用“3+1”模式运行,即产业学院的学生第一、二、三学年以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学习为主,由学校完成双方共同制订的教学计划,企业协助进行专业引导、专业讲座等。
“除ICT产业学院,学校还与企业共建了智能制造、休闲与艺术等产业学院,校企共建本科专业4个、专科专业4个。”云南经济管理学院校长助理焦艳军说,学校目前还在积极筹建元宇宙产业学院、数字经济产业学院,通过产业学院建设,促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落地,支撑应用型人才培养、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近年来,云南省民办教育质量稳步提高,民办职业院校通过建立行业学院等方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积极探索普职融合、“1+X”证书、现代学徒制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提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各级各类民办学校不断加大办学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加强队伍建设,规范办学行为,强化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民办本科院校通过学分制改革、推进专业“增A去D”计划等探索实践,教育教学质量逐步提高;民办中小学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实践减负新方法,创新德育工作模式和途径,不断满足多样化教育需求;学前教育着力提高保教质量,一批民办幼儿园顺利晋级升等,有效增加了学前教育资源。
党建思政深入开展
近年来,云南省各级各类民办学校扎实有效推进党的组织和党建工作全覆盖,不断提升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水平。
去年2月,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公布了第三批新时代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遴选结果,云南工商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学生第一党支部被评为“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
“建筑工程学院学生第一党支部隶属于中共云南工商学院委员会建筑工程学院党总支,涵盖土木工程、道路桥梁工程技术、建设工程管理3个专业。”建筑工程学院党总支学生第一党支部书记赵应先说,为助推支部党建工作开展,党支部严格党员日常管理,严格执行“三会一课”等制度;构建选配一个好的带头人、打造一支好的党员队伍、制定一套好的保障制度、构建“一廊一室一展一中心”为一体的党建文化主阵地和组织N个支部活动;打造出“匠心筑梦”等6项党建文化特色项目。
云南工商学院党委书记李国琼表示,学校将进一步推动构建高质量的党建工作体系。以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以一流党建引领一流应用型大学建设为党建工作思路,努力培养政治可靠、专业过硬、底色厚重、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人才。
近年来,民办高校结合自身实际创新党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载体、手段和方法;多所民办高校基层党支部被列入“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建设示范点、云南省高校“一流党建”示范党支部;民办中小学幼儿园通过建立实体党支部、联合建立功能型党支部等形式,不断推进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创新党建工作途径,提高党建工作质量,完善德育工作机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提升党建工作信息化、科学化水平。
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近年来,云南省各级各类民办学校以强化师德师风教育为统领、以强化执教能力为根本、以强化制度建设为保障,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断提高教师队伍教育科研和创新能力,搭建教师成长平台和通道,积极发挥机制体制优势延揽优秀教师。云南省民办学校专任教师数量明显增加,年龄、学历、学缘和职称结构持续改善,一大批青年教师已逐步成长为教学、科研和管理骨干。民办学校教师的业务培训、职务聘任、表彰奖励、科研立项等权益得到进一步保障。
云南省各州(市)、县(区)结合实际采取有效措施扎实推进民办学校分类登记管理改革。广大民办学校结合自身实际,审慎选择法人类型,积极配合落实分类登记管理改革。云南省政府建立了民办教育联席会议制度,积极推进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落实“双减”政策要求、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鼓励发展职业教育、加快独立学院转设等。
党的二十大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新的部署。在新的起点上,云南民办教育将主动融入全省教育事业发展大局,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深化教育改革为动力,研究发展规律,增强适应能力,提高教育质量,在建设教育强国强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征途上作出新的贡献。 (记者 陈鑫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