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新闻受到关注:一名深圳家长在辅导孩子写作业时,气得给了孩子一巴掌,导致孩子一侧耳朵鼓膜穿孔。“打骂式”育儿是家庭教育中的普遍问题,轻则吼叫、咆哮,重则动手、体罚。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咆哮式”育儿话题曾登上微博热搜,引发人们对“咆哮式”育儿违不违法、家庭教育如何立法、父母要不要持证上岗等问题的大讨论。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教、家风,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密切配合,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是每个家庭、每位家长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咆哮式”育儿,一方面是因为一些家长坚持“严是爱”“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育儿观,另一方面也与家长改变教育环境的无力感相关。有针对性地优化教育资源,改善教育生态,可能有助于家长告别“咆哮式”育儿。
孩子家庭作业负担太重,是“咆哮式”育儿的导火索。在过去“唯分数”“唯考试”导向下,教育焦虑弥漫学校和家庭。结束一天的工作,面对作业辅导、家长作业和不听话的孩子,“咆哮”是“短平快”的方式,折射不健康的教育生态。
当下育儿知识碎片化,家庭教育缺乏有力抓手。由于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育儿知识、技能培训,来自社区、学校的家庭教育指导尚未形成体系,相当数量的家长教育常识缺失,育儿方式还停留在较为原始的水平。有些家长掌握了一些育儿知识、技能,但都是碎片化的,无力支持较为系统、科学的育儿实践。如此,家庭教育便普遍采取简单说教或“咆哮式”育儿的方式。
校外培训制造教育焦虑,为“咆哮式”育儿火上浇油。优质的教育是教育参与方情感智慧交流、相互成全、共同成长的过程。但是,课外培训过度商业化,过早教育、过急教育、过度教育成为常态,不断制造出更多教育焦虑,致使很多家庭都陷入了拔苗助长的状态和望子成龙的误区。随着时间成本、经济成本和精神成本的加大,家长的教育焦虑越来越严重,使得“咆哮式”育儿愈演愈烈。
平息“咆哮式”育儿需要家校社合力对症下药,精准开展教育治理,帮助家长开启科学育儿新篇章,助推家庭教育从无奈走向有为。
(作者系蒲公英评论独立评论员)
作者:吕建